“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沉睡的巨人正渐渐苏醒

  近一年来,区块链无孔不入,几乎渗透到各个行业的业务场景。
  万亿级别的供应链金融,因参与主体之间的不信任,以及商票、银票难以流通等问题,让区块链从业者似乎找到最佳应用场景。

  近一年来,区块链无孔不入,几乎渗透到各个行业的业务场景。

  万亿级别的供应链金融,因参与主体之间的不信任,以及商票、银票难以流通等问题,让区块链从业者似乎找到最佳应用场景。

  来自艾瑞发布的《2018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万亿。

  无论是银行或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巨头,抑或是传统制造业的领头羊,更或是形形色色的创业公司,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供应链金融作为区块链技术的切入点。

  一场浩浩荡荡的技术革命,仿佛要在万亿市场里迎来爆发。

  蓝海市场

  供应链金融,有什么来头?

  从资金供给角度,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起来,提供一个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把资金当作供应链的溶剂。

  举个例子,企业A生产服装,在接到企业B订单后,发现不够资金采购原料,于是拿着合同和订单凭证去找银行C借款,银行C根据订单真实性和企业征信情况,进行放贷,待企业A收到企业B剩余款项后,再把本息还给银行C。

  说起来容易,但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却蜗步难移。

  参与主体之间的不信任,商票、银票的难以流通,都成了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因此,这催生了“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模式,也给了区块链从业者切入供应链金融行业的绝佳机会。

  在传统体系下,“贸易”和“融资”是两个分离的环节,企业A、企业B做完贸易以后,A拿着贸易信息找银行C融资,银行C担心企业A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要花费很大的代价来做验证。

  如果利用区块链技术,只需将企业A、企业B、银行C的信息都上传到联盟链上,企业A和企业B做贸易的同时,银行C就可以“见证”。这样一来,企业A拿着贸易信息找银行C融资,银行C可以从本地见证到的数据里面核对真实性。

  “我们在与攀钢合作的时候,就遇到过这个问题。攀钢和华夏银行都不会采用对方的系统,只有将双方信息都在一个可信的系统上,才能给双方链接”,布比区块链CTO王璟说,“于是我们将他们双方的信息都放在联盟链上,双方都可以随时验证数据的真实性。现在攀钢每个月通过壹诺金融平台走的商票已经有1亿多了。”

  某种意义上说,区块链技术帮助解决了供应链金融的痛点。

  目前,“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主要有三大派系:

  第一种,银行系,由银行主导开发并使用的平台,比如平安集团下属金融壹账通发布的“壹企链”智能供应链金融平台,中信银行推出的“信e链—应付流转融通”等。

  第二种,巨头系,主要有蚂蚁金服的蚂蚁区块链、度小满金融、腾讯区块链、TCL、富士康等。

  第三种,创业公司,比如壹诺金融、共赢链、趣链、33复杂美等。

  2018年结束,经历了一轮区块链泡沫化之后,“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这种模式不仅没有降温,反而有星火可燎原之势。

  一时间,这种模式被专家学者认为是区块链技术最实际的应用场景,前景似乎一片光明。

  趋之若鹜

  6年前,冬季,寒风凛冽的上海,发生了臭名昭著的钢贸事件,震惊全国。

  钢铁企业通过伪造仓单、重复质押等违法操作向银行申请贷款,最终导致300多人入狱,700多人被通缉,以及近100亿美元坏账。

  “由于银行不具备审核整个贸易流程的能力,只能选择相信第三方进行风控,如果第三方出现骗贷现象,银行就会非常被动。”供应链金融专家陈盛东告诉锌链接,银行在面对违约时,也没有处理质押品能力。

  自钢贸事件以后,即便是明知供应链金融领域市场空间很大,银行也不愿再次进入。

  谈起供应链金融,银行为之色变。

  因为在实际操作中,银行不得不面对三大风险:

  “贷前,银行对供应链金融的审核主要是企业提供的材料,可能会存在部分中小企业借助供应链金融贷和普惠金融优惠政策骗贷的情况。贷中,中小企业会挪用资金从事生产之外的事情,比如发放员工工资等,没有改善整个供应链的现金流,也减弱了企业日后的还贷能力。贷后,中小企业的经营不稳定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问题。”

  直到近两年,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技术兴起,中小银行才对供应链金融有所松动。

  浙商银行抢在前头,推出了区块链技术和供应链金融结合的产品“仓单通”。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220.com/redian/btb/39837.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