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基金副总经理许欣:5年收益翻倍 可如何让投资者分享盈利?

据银河证券统计,中欧基金主动权益基金整体业绩近五年排名全市场第一,收益率达到98.91%,而行业平均水平为39.76%,但这却不代表投资者的最终收益。中欧基金副总经理许欣研究发现,仍有55%的投资者盈利水平分布于-5%到5%之间,而收益率超30%的投资者只有1%。

如何才能让投资者分享到基金产品的盈利?“投资是长跑,是积水成渊、长线致胜的过程”,许欣表示,只有努力改善投资者的盈利体验,才有可能改变过去基金盈利而基民不赚钱的窘境。中欧基金将摒弃多发多卖的低效营销模式,努力构建基金行业的精品制造商。

中欧基金副总经理许欣:5年收益翻倍 可如何让投资者分享盈利?

为什么权益基金规模十年不变?

许欣2013年进入中欧基金,是中欧股权改革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创业元勋之一,组建并长期分管大市场板块。他在基金行业深耕十数载,近期,他介绍了他对中国基金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洞察和思考。

在他看来,从2008年至2017年,公募基金行业经历了“失去的十年”。虽然公募基金总规模已达14万亿,但个人投资者的偏股基金总规模仍不足2万亿元。尽管在这期间市场经历了几轮牛市,却始终没有大规模的增量资金入场,基金公司和销售渠道循环往复着存量博弈。

根据许欣的研究样本可以发现,虽然中欧基金在过去五年创造了几近翻番的投资回报,但获取30%以上收益的投资者只有1%,而高达55%的投资者收益分布于-5%至5%之间。“客户的盈利水平整体来看处于正态分布,但正态分布的均值为零,这说明大多数投资者最后只赚了很少的钱。”许欣表示,盈利体验不好,是公募基金权益规模长期驻足不前的主要原因。

从客户角度看,缺乏资产配置和组合投资的理念、基金持有周期过短,且经常性追涨杀跌,是投资者盈利少、甚至亏损的主要原因。统计发现,两家国内大行的客户权益基金持有期平均只有13至14个月,互联网投资者的持有期则更短,平均只持有约6个月时间。

“本质上,基金公司提供给客户的权益类基金是一种长期限或者说永续期限的产品,客户通过基金投资分享的收益应该来自于标的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以及分红率,然而在短短几个月的持有期内,企业的基本面不可能发生巨大变化,变的只是股票估值。如果把一个本应长期限的投资,变成了短期限的博弈,投资者的长期回报必然不稳定,盈利体验也不会好。”许欣说。

从投资替代品的维度,许欣分析,在资管新规发布之前,市场上存在着大量一年以内的短期刚兑产品,可以提供8%到10%的无风险收益率。短期产品相对高收益而低波动甚至无波动,这严重挤压了长期投资品,特别是股票基金的需求,形成了扭曲的收益率曲线,从而导致中国个人客户畸形的资产配置结构。“对投资者而言,当短期产品收益率如此之高且几无风险时,选择这些产品是理性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资管新规后,投资者未来可能面临再投资风险,因为产品到期后没有类似的可承续产品。”

从销售渠道的角度看,当前销售渠道的盈利模式鼓励客户频繁申赎基金,而难有动力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目前股票基金的年度管理费通常为1.5%,假设销售渠道的尾随佣金率50%,假设客户持有一年,渠道获取的中间业务收入为0.75%。与此同时,基金申购费约1.5%、赎回费0.5%,客户每申赎一次,销售渠道就可以获取近2%的手续费收入,这是尾随佣金模式的数倍。加之,销售渠道承担着产品频发和短期考核压力,一线销售不得不鼓励客户赚钱即卖,以便将资金投入到下一只新基金发行中。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虽然销售渠道每年基金的总销量不少,但基金保有量却不多。

从基金管理人的维度看,追求短期规模和业绩排名、投资换手率居高不下,也会影响投资者的盈利体验。通过对过去五年偏股混合基金的业绩梳理后可以发现,往往前一年业绩位居前列的明星基金在第二年名落孙山。

“国内偏股基金的年平均换手率约500%至600%,基金经理平均每2至3个月就要换一遍仓。虽然很多基金经理自认为是价值投资者,但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所投资的企业又怎么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生巨变呢?”许欣说。

许欣发现,海外股票基金的年平均换手率约33%,平均每三年才换手一遍。中外之所以呈现这么大的差异,很大原因是因为国内基金经理面临短期考核压力,资金来源属性也偏短期。因此,即便基金经理长期看好某些股票,可一旦短期涨幅不达标,就倾向于换仓去追逐热点,这也导致国内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漂移。

不过许欣发现,近年来,销售渠道和投资者已经变得越来越理性,一些投资风格稳定、长期业绩突出、具有品牌效应的基金经理和产品,正逐步受到投资者的追捧。

从追求规模收入

到追求改善客户盈利体验

“生存和发展是基金产品制造商和销售商管理层永恒的命题,但是如果只关注自身经营,忽略了客户福祉,那肯定是不长久的”,许欣判断,未来谁能够引导客户形成正确投资行为,改善客户盈利体验,谁就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对基金公司而言,为客户提供长期业绩优秀的精品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这才能够使得哪怕客户不慎在市场高点买入并出现短期亏损,也不会面临“灭顶之灾”。好的产品最终会以时间换空间,不断创造净值新高。他分析,未来基金行业将从依赖明星经理个人投资能力的“狩猎”时代转向分工协作的“现代农业”时代,将更强调研究驱动、纪律性和团队化,基金经理只是生产线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对大量海外基金产品的研究,许欣发现,成熟市场的精品基金风格特征非常清晰,比如在价值策略中,还会细分出“大、中、小盘价值”、“高股息”、“深度价值”等细分风格,基金经理坚守自己擅长的投资风格,很少漂移。但在国内,很多基金经理自认为是“全能型选手”,不愿意贴上投资风格的标签。其中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不希望限制住自己的手脚,试图通过辗转腾挪,把握各种投资机会,但最后的结果却往往是业绩起伏大,长期回报不理想。二是担心过窄的风格定位不能满足所有客户的偏好,会影响产品规模增长。但国外实证显示,那些风格特征清晰的基金更易受到投资者的认同。比如,资本集团(Capital Group)的一只专注投资美国大盘成长股票的基金,规模就超过1800亿美元。

对基金销售渠道而言,许欣认为,应努力转变两种思维模式,其一是从“爆品思维”转向“优品思维”。一些渠道为了短期促销,特别喜欢引入“爆品”,有题材概念的、能吸引眼球的,或者将短期业绩排名领先的产品放在显著推荐位,而这些产品所投资的标的往往是短期业绩已被充分透支,估值已处于高位。在“均值回归”的万有引力作用下,投资者很可能买入后要忍受后续的下跌煎熬。但“优品”基金是基于历史验证的、风格稳定的长期绩优产品,投资者长期持有大概率会获得理想回报。

其二是基金销售渠道应从“卖方思维”转向“买方思维”。前者更多关注的是销售渠道自身的利益,销售收入主要来自于买卖手续费。在业绩考核的驱动下,销售渠道难免会鼓动客户频繁进出。而后者更倾向将自身利益与客户绑在一起,收入更多体现为客户维护费或顾问费,只有当客户获得盈利时,销售商才能分得一杯羹。

“未来,能够引导客户进行正确投资行为的销售商才能把蛋糕持续做大”,许欣表示,根据中欧基金内部偏股型基金客户行为的统计分析,当投资者持有3只以上的基金,且定投3次以上时,基金持有期就与收益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持有基金的时间越长,收益率就越高。

“可见要想提升客户盈利体验,不仅仅是引导客户进行长期投资,还要帮助客户建立资产配置和组合投资的理念,并养成定投或持续复购的习惯,这会在相当程度上规避单一产品的高波动以及单次投资失误带来的损失。”许欣分析,外部数据也显示,当投资者持有1只基金产品时,流失率超过60%,而持有2只或3只基金的客户,流失率就会降至40%或20%以下。

许欣认为,当客户持有多只不同类型的产品时,相当于构建了一个投资组合,而组合相对于单品的波动性会显著下降,这会减小投资者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实现长期持有的目标。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220.com/redian/17796.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