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频交易(策略,利弊与困局)

什么是高频交易?

高频交易(High Frequency Trading,HFT)是指一种伴有高周转率以及高订单率的算法交易(Algorithmic Trading)。这种由强大的计算机系统和复杂的运算所主导的交易能在毫秒之内自动完成大量买、卖以及取消指令,并从极为短暂的市场变化中寻求获利。一般来说,高频交易的持仓时间普遍极短,甚至达到毫秒级。

HFT的精髓就是速度快,超越普通投资者、broker、SIP,但最重要的还是超越其他HFT。也因此这行的同业竞争更为激烈。

HFT系统所具备的特点:

1.可以比别人更快获取最新行情信息;

2.自己的委托单以比别人更快的速度到达交易所(如果同一时刻发送委托的话);

3.每天交易频次非常高。

关于HFT所具备的特性,市场上也有不少误解,数汇引用如下:

“1.超强的盈利能力,仿佛高频交易的机器就跟印钞机似的;

2.粹靠交易赚钱,有着神秘的数学模型和尖端科技,精准的预测市场走势,带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市场上呼风唤雨;

3.利用速度优势割其他机构类交易者的肉,大家认为这是作弊。”

高频交易是一个金融和计算机结合的产业,融合了两个高端产业特性,显得很是神秘,也的确使不少人对此趋之若鹜。但实际交易中,HFT并不能达到只手遮天那么神奇的效果。甚至市场上一些HFT能否顺利做到高频都是一个问题,部分交易者认为它现在做到的也只是低延迟。

高频交易技术广泛适用于易受(低)延迟影响的多类策略,基于各自注重的高频交易策略不同,对于高频交易的看法也并不相同,以下分别来自不同机构对HFT的定义。

1.国际监管组织

IOSCO(2010)经过征询各方意见后,给出了识别高频交易的几个特征:

①高频交易会用到复杂的技术手段,会使用从做市到套利等多种交易策略;

②高频交易是一种高级的数量工具,会在市场数据分析、选择交易策略、最小化交易成本、执行交易等整个投资过程中用到算法;

③日内交易频繁,与最终成交的订单相比,大部分订单都会取消;

④隔夜头寸数量很低甚至没有隔夜头寸,以便于规避隔夜风险、降低占用的保证金,即使是日内头寸持有时间也不超过几秒钟甚至不到一秒钟;

⑤使用高频交易的多数是自营交易商;

⑥高频交易对交易速度要求较高,都会使用直连交易所或机房托管服务/设备共置服务。

IOSCO还指出,高频交易公司利用微小价格变动进行频繁交易获益。交易执行速度与投资组合周转率(Portfolio turnover)是高频交易区别于其他算法交易的主要特征。

2.美国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高频交易的定义是:由专业交易者使用,在日内交易多次的交易策略。高频交易商利用数量化方法和算法系统,快速获取、处理交易指令信息并生成和发送交易指令,在短时间内多次买入卖出,以获得利润。极度频繁的交易和微小的价差是盈利的来源。

使用高频交易的自营交易公司还具备以下的特点:

①使用相当高速和复杂的计算机系统进行指令的形成、传递和执行;

②使用 co-location 和直连交易所的数据通道,减少网络和其他形式的延迟;

③平均每次持仓时间极短;

④大量发送和取消委托订单;

⑤收盘时基本保持平仓(不持仓过夜)。

3.德国—欧盟

2013年5月21日,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发布德国高频交易法案的术语定义,主要包括4条标准:

①使用自有账户交易;

②使用延迟最小化的基础设施;

③大量日内信息处理量;

④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交易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情况下由系统生成、传输以及执行订单。

使用延迟最小化的基础设施是指,

①最小化匹配引擎与市场参与者基础设施之间的物理距离;

②采用是机房托管/共同位置;

③带宽达到10 Gbit/s。

大量日内信息处理量是指,每位市场参与者在250个交易日内信息的移动平均阀值达到75000条。

4.ESMA(European Securities and Market Authority)的前身,欧盟证券监管委员会(CESR)将高频交易定义为:

①高频交易是自动化交易的一种形式,并以速度见长。

②利用复杂的计算机和IT系统,高频交易员以毫秒级的速度执行交易并日内短暂持有仓位,通常高频交易员每日结束后不持有新增仓位。

③高频交易员以自有资本进行交易而不以客户利益为目的。

④高频交易有很多策略,但主要是通过超高速交易不同交易平台之间的金融工具来获取利润。

为了弥补现有法规的漏洞,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有效,2014年6月12日欧洲议会通过了对《欧洲金融工具市场指令》的修订(MiFID II),包括《欧盟金融工具市场指令》(MiFID)和《欧盟金融工具市场监管》(MiFIR)两部分,框架首次对高频交易做出了严格规定。

MiFID II对高频算法交易技术的定义说明:

“日内高频信息率”(High message intraday rate)表示平均每秒至少提交4条与所有金融工具交易相关的信息或者:每秒2条提交某一种金融工具交易相关信息。该信息是为了使用自有账户进行交易而提交的,且所交易的金融工具具有流动性市场。每秒信息量的统计是基于过去12个月提交的所有信息或者:基于公司活跃的12个月提交的所有信息。

2高频交易的由来

高频交易的概念出现在2005——2006年。2005年SEC为了保护市场公平,出台了Regulation National Market System(Reg NMS)法律。Reg NMS要求经纪人必须为他们代理的投资者找到一个“最好的市场价”,一个很严谨的定义。Reg NMS用了一个叫做National Best Bid and Offer(NBBO)的概念来定义“最好的市场价”。它把全美股票市场的买卖信息都汇总到一个地方(Securities Information Processor),然后计算出来一个“公允”的市场价展示在各个证交所。

但在这项法律中,Reg NMS没能很好地考虑到SIP的速度。HFT纷纷设立了更高性能的独家SIP来缩短计算NBBO的时间,并以此为front-run的基础之一。另外,HFT创立了一个非常精细的时间表(latency table),表格里的时间是一个交易订单从任一券商到任一交易所所要花费的微秒数。这个时间表让HFT可以通过订单的传输时间来确认这个订单来自哪个broker,并据此预计交易的目的,在完善整个front-run中,HFT还进行了co-locaiton,把自己的计算机放进交易所内部去。

2010年5月6日,美国出现“闪电崩盘”(Flash Crash),道指日内大跌1000点,近1万亿美元市值蒸发,之后又大幅回升。SEC和CFTC将此归咎于高频交易公司。此后各方开始重视并加强针对高频交易的监管。

2013年5月,德国作为全球首个国家颁布实施高频交易法,9月意大利成为首个对高频交易征税的国家,规定若买入某个股票然后持有不足0.5秒就抛出,将按照0.02%的税率征收额外税费。

3高频交易策略

高频交易是具有短持仓特征的量化交易,仓位分配都由计算机的量化模型决定。围绕高频交易,无论是算法还是操作核心是“唯快不破”。行业对知识以及技术的强烈依赖性筑起了一定程度的行业壁垒。基于复杂算法的交易策略有多种,以下是几种高频交易常见的套利策略:

1.做市交易(Market making)

做市交易策略是通过提交限价买入或卖出委托来赚取买卖盘差价。虽然做市商的角色通常是由特定的机构扮演,但这类策略也已被许多投资者广泛使用。一些高频交易机构以做市交易策略作为其主策略。例如花旗集团在2007年7月购买的“自动交易平台”系统,作为一个活跃的做市商,同时在纳斯达克和纽约交易所贡献了总交易量的大约6%。

2.收报机交易(Ticket tape trading)

许多信息往往不经意地被隐藏在报价和交易量等市场数据中。通过监视这些数据,计算机有可能提前分析出一些尚未被新闻报道出来的消息,进而获利。由于这些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所以该策略也完全合法。这是一种相对较传统的策略,通过监视大量证券的,典型的、非典型的价格变化和成交量变化,在各种事件到来前生成适当的买卖委托。

3.统计套利(Event arbitrage)

另一类交易策略是通过发掘哪些证券发生了暂时性的、可预测的统计偏离,进而获利。这种策略可被应用于所有的流动证券,如股票、债券、期货、外汇交易中。

4.新闻交易(News-based trading)

当今,许多公司动态都可以从各种数字渠道被获取,如彭博社、新闻网站、推特等。自动交易系统通过识别公司名、各种关键字,甚至是进行语义分析,以求在人类交易员之前对这些消息做出反应。

5.低延迟策略(Low-latency strategies)

比较另类的,一些纯粹的高频交易极度依赖于对市场数据的超低延迟访问。在这种策略中,交易系统依靠在不同市场间极小的信息获取的速度优势来谋利。一个极端的例子是,2011年以来,交易市场间的通信方式有着一个从光纤通信向微波通信迁移的趋势。仅仅因为微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相较于真空中的光速只慢了1%,而光在光纤中却要受到30%以上的速度衰减。

6.订单属性策略(Order properties strategies)

高频交易策略可以通过市场的订单属性数据来识别出那些次优价格的订单。这些订单有可能提供给对手盘一个仓位,而高频交易系统则尝试捕获他们。跟踪这些重要的订单属性也便于系统更精确地预测价格变化。

4高频交易的利弊

1.高频交易使市场内的价格保持同步。消化信息、理解其中的含义并让价格随之变动是要花时间的。高频交易以高效的处理方式使成交价无限接近了市价。

2.高频交易向市场注入了流动性。以上述策略中的做市交易策略为例,高频交易者可以扮演正式或非正式的做市商角色。而作为做市商,高频交易者会给电子限价委托单薄上的买卖方同时设置限价指令,这就为在同一时间交易的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流动性。大多数做市商通过买卖订单赚取差价。

由于做市商会因为信息不及时而承担亏损资金的风险,因此他们需要根据实时信息经常更新报价。这和相关金融工具(如ETFs、期货)或其它提交和取消的订单所带来的价格波动一样在不断变化。也因此,高频交易做市商在每场交易中都会提交和取消很多订单。很多公司本着希望在美国股市赚取流动性差价的目的,而选择注册成为正式的流动性提供商,另外一些则继续作为非正式的做市商存在。

3.流动市场对贸易的好处如同顺畅的街道对交通的好处。在这样的市场中往往“差价”较低。所谓差价是指买卖股票的价格差,反映了交易商索要的费用,也就是投资者的交易成本。随着过去10年中高频交易的成长,很多市场的差价都降低了,使得交易成本变得更低。

弊:

1.一些经济学家对这种投资的价值提出了质疑。如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快速交易对社会毫无价值。在高频交易企业下达的指令中,有95%会被取消。而且,高速交易可能会妨碍市场的正常运转。金融市场本来的目的是从众人那里汇集各种信息,从而引导资金合理流动。这需要那种有洞察力的、经过深度研究并且充满耐心的交易——而这些特点都是与基于算法的高频交易系统格格不入的。

2.计算机交易创造出的流动性却短暂易逝,在市场变得难以控制时便会失效。剧烈波动的价格对做市商来说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它们依靠“做市”来谋生,也就是时刻准备着买卖股票,从差价中谋取利润。在市场变得过于不稳定时,它们用来通过交易牟利的算法会出现更多错误,根据程序设计,交易系统会自动选择完全退出市场。很多高频交易公司使用的算法彼此相似,这使得问题更加严重——它们会在同一时间退出股市。

3.高频交易技术的不稳定极大地加剧了外汇市场的波动性,由于高频交易需要精确的程序化算法交易,如果交易编码中出现一个小小失误,那么其带来的结果将会是损失全部资金,同时大量的高频交易可能会造成交易系统负担,造成市场局部迅速崩盘。如2010年5月6日美股的闪电崩盘(Flash Crash)事件就是由高频交易带来的巨大交易流量而造成的。日本东京交易所在过去6年时间里瘫痪两次,都是交易所系统负荷不了高频交易的巨大交易量。

对个人来讲:

1.如果进行百万次以下的高频交易,那么总体收益往往会很小,甚至有时手续费都会大于收益;

2.一般交易者没有具有较高运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

3.普通交易者和投资者一般都不是复杂算法计算机程序员,因此和那些专业的高频交易公司无法抗衡;

4.往往高频交易编码中的某一个小的故障会导致交易的全盘失败,进而导致损失全部资金;

5.由于高频交易的瞬时性,因此投资者很难有时间来进行市场分析。

高频交易本就是利用普通投资者交易速度慢的,从而拉开差距获利。普通投资者又没有必要使用高频交易,很容易蒙受损失。这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是不公平的,特别是短线投资者。

5高频交易的困局

国际清算银行指出,有迹象表明高频交易正在放缓,此类交易规模已达到平衡饱和的状态。这些自动化交易开始转向小订单交易。经过几年的下降趋势之后,经纪商平台上的平均交易规模已基本与2008年的低位持平。

在外汇市场中,高频交易员通过干扰交易员正常操作来赚取利润。根据国际清算银行,高频交易对这些快速下单和短期套利策略的使用似乎已经到了极限。而且,越来越多平台开始采用了所谓“减速器”来打压高频交易员,预防闪崩现象。

科技公司可以利用复杂的计算机算法,配合大量服务器以及原子钟,能够实现在数十亿分之一秒内同步执行交易指令,消除高频交易。在美国,一些大型交易公司已经建立了私有交易空间,来消除高频交易企业的时间优势。比如说,2013年推出的替代交易系统IEX就可以阻止某些企业利用NBBO。该系统引入了一个交易”“减速路拱”——即350ms的自动延迟,这就使得交易者无法通过更快获得信息的方法获利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220.com/news/24611.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