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韭菜是什么梗

什么叫割韭菜?

割韭菜是什么梗

按照通俗的理解,大家认为这三个字是含有贬义的意思,我尝试中性地定义一下“割韭菜”:

一部分人利用自己相对另一部分人的综合优势,通过非暴力途径获取收入的一种方法。

通常什么人会这么认为?

为什么在实际的语言情景中,“割韭菜”成了一个含贬义成分的词语呢?

因为加入了道德判断!

那什么样的人会使用“割韭菜”来表达出这个词的负面含义呢?

如果是主动割韭菜的人,那么,基于屁股决定脑袋,他是不会用这个词进行负面表达的,因为人通常需要自我认同才能生存,否则就是精神分裂,被自然淘汰。

收割者,被排除了。

那,被割韭菜的人会进行负面表达吗?在一般情景里,被收割者通常是以自嘲的方式,觉得自己被割了,或者自己默默承受成长的代价,如果真的举起道德大棒,那就是巨婴。

关键是,被收割者天然有动机谴责收割者,因为我们用到了“收割”这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所以,被收割者举起道德大棒攻击收割者,太正常了。

那么,还有谁会用“割韭菜”的负面含义呢?

想了一下,是旁观者!

这种人,能看穿收割者的手段:

1,具备同样的手段,但不屑于去收割,因为觉得那样“不符合自己的道德标准”;

2,不具备收割者的手段,嫉妒别人,酸葡萄心理,弱者心态,于是乎拿起惯用工具——道德——去贬低对方,以满足自我的心理需求。

到这里,我们知道了,能看穿却不屑和能看穿却缺乏能力的旁观者,以及巨婴的被收割者,会认同“割韭菜”的负面含义。

巨婴的韭菜,因为太正常了,所以不在讨论范围里了,这里重点研究一下旁观者。

这样的想法是否符合事实?

那旁观者对“割韭菜”的负面看法,符合事实吗?

No!

如果是看穿但不屑,这是对自我道德修养要求极高之人。

如果是看穿却做不到而导致的酸葡萄心理作祟,loser。

但问题来了,道德属于主观意识范畴,各人有各人的标准,难以统一,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不合适,因为如果这样可以的话,世界就乱了。

所以,我们需要采用另一个标准来衡量这件事——当事双方对这件事的认可度,与旁观者无关。

“割韭菜”赚来的钱,是否肮脏?

此时,我们的关注点放在了当事双方的看法上。

市场经济,双方以非暴力手段达成一致,进行交易。

无论成年与否,既然双方选择交易,则双方都会以自己的综合能力判断出,交易达成对自己有利。

毕竟,人不会做对自己不利的决定。

即使A相对B有综合优势,但B既然选择交易,则是选择了去承担自己弱势可能带来的风险,因为,相对这个风险而言,达成交易带来的好处更重要,所以,在权衡之后,B依然选择交易。

对A而言,心存不轨可以获得收益,但A知道,B可以被骗一次,要想被骗第二次就难度太高了,况且,A也要考虑重复骗B面临的边际成本递增和边际收益递减的问题。

如果A想赚更多,那么,最佳策略是——诚信经营,复利增长,A需要提前准备风险告知和风控措施,并告知B,如此,双赢。

分析至此,我们可以说,“割韭菜”一说,纯属妄论,自然也不存在“干净的钱”或“肮脏的钱”一说了。

我怎么看待“割韭菜”这件事?

我认为,“割韭菜”是一种裹挟了道德指责的说法,剥掉道德的外衣,就是一次正常的交易,仅此而已,不存在“我为你的人生负责”或“你为我的人生负责”。

况且,世人皆知,罔顾道德的昧心钱,不长久,而我们想要长长久久地开心赚钱,所以,对我们而言,道德反而是比赚钱更重要的事。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x220.com/news/16875.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